给排水设计中应注意的水泵房设置问题
2011/6/29 0:57:00
给排水设计中,经常会碰到给水泵房设建筑物内建筑物外,设单独泵房设集中泵房问题。合理设置给水泵房能提高建筑物品质,还能帮助开发商节省大量设备基建投资及日后维护管理费用。
下面就设置单独泵房和集中泵房两种情况谈一下给水泵房设置中应注意一些问题:
1单独泵房设置
单幢建筑物中,泵房一般设最下层,这是最经济设置方式,管线短,对总体影响小。水泵质量良莠不齐,泵房噪音影响居民生活质量纠纷和投诉越来越多。为此,上海市《住宅设计标准》(DGJ08-20-2001)第6.1.7条规定:水泵房不应设住宅建筑内。这条规定从根本上解决了噪音扰民问题,实际操作过程中碰到了一些问题。
(1)比如商住楼,下面几层是商场,上面是住宅,建筑物内部设置单独泵房,噪音对住宅影响不大。晚间商场关门,泵房噪音隔了几层商场后对上面住宅影响已经很小了。这种情况下,泵房设建筑物内可行。
(2)比如高层住宅,生活泵出水压力很大,
水泵房设置有三种情况:
一是水泵房单独设面上,考虑到管线维护及安全,出泵管一般设管沟内;
二是水泵房设面下,与住宅下室连通,但不正对着住宅;
三是水泵房设住宅建筑内,但生活泵选用放水池中不锈钢潜水给水泵,或是选用不锈钢无声管道泵。上述三种方法都有效避免了噪音对住宅影响,但各自都存一些不足第一种方法,即水泵房单独设面上。这对建筑总体布局有较大影响。
首先,要专门选一块方设水泵房。其次,要有足够管位设置管沟。再次,也是比较重要一点是增加了投资。
第二种方法,即泵房设面下,与住宅下室连通,但不正对着住宅。这种方法相第一种方法来说,下室是连通,出泵管下室就可以走掉,而不必设管沟,但下泵房投资要大于上泵房。另外,水泵房下室区域凸出一块,给总图管线综合带来一定麻烦。
第三种方法,即生活泵选用放水池中不锈钢潜水给水泵,或是选用不锈钢无声管道泵。这种方法从根本上改善了噪音源。若是采用放水池中不锈钢潜水给水泵,还节省了泵房面积,这是最为经济一种泵房设置方法。这种水泵一次性投资较大,若是采用放水池中不锈钢潜水给水泵,万一设备维修话,停水影响范围较大。此外,第三种方法还与上海市《住宅设计标准》(DGJ08-20-2001)第6.1.7条规定相抵触。建议该条规定中“不应”改为“不宜”,条文说明中增加对设住宅建筑内泵房噪音标准。
2集中泵房设置
有多幢建筑物块中,每幢建筑物都设泵房,增加了大量投资,设备维护管理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很不经济。
这种情况下,一般考虑设集中泵房,集中泵房设置可参考上海市《民用建筑水灭火系统设计规程》(DGJ08-94-2001)第6.5.3条相关规定:泵房供水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50m,泵房出水压力平时不应大于0.45MPa。实际设计中,应每个块不同情况灵活运用。
(1)比如一个厂区块,红线范围内有若干幢多层厂房,多层宿舍楼,多层办公楼。这种情况下采用集中泵房就比较经济,满足供水服务半径不大于150m前提下,厂区负荷中心适当位置上,可以设一座集中泵房。考虑到厂区一般占面积较大,采用设建筑物外单幢集中泵房较为合理。
(2)比如一个多层或小高层住宅区,可以开发商对楼盘不同开发期限,结合楼层高度以及蓄水池大小设一座或多座集中泵房。住宅区户数较多,给水泵房内贮水池占面积相对较大。一个住宅小区来说,把集中泵房。设商住楼下层或是下车库内比建筑物外设单幢集中泵房更为经济。上海市《住宅设计标准》(DGJ08-20-2001)第10.0.19条规定:给水泵房内不应有污水管穿越。《二次供水设施卫生规范》(GBl7051-1997)第5.5条规定:蓄水池周围10m以内不有渗水坑和堆放垃圾等污染物。水箱周围2m内不应有污水管线及污染物。这些条件,设下室集中泵房可利用有效面积相当有限。一般来说,下车库设集中泵房更为合理,车库内柱距大,剪力墙少,泵房周围污水管线少,集中泵房可利用面大。
(3)比如一个高层住宅区,相邻建筑下室不连通,那么就不宜设集中泵房,高层住宅泵房出水压力一般大于0.45MPa,集中泵房泵后管设管沟内,对小区总体管线综合影响很大,大范围使用管沟,还极大降低了小区品质。集中泵房泵后管埋覆土内,不利于管线维护和保养。就拿上海区来说,住宅内给水管线,产权属于开发商,住宅外给水管线,产权属于自来水公司,而自来水公司多年运营积累下来经验,对总体管线设置有一套自己行业标准,下室不连通情况下,设集中泵房不可取。相邻建筑下室连通,那么就可以设集中泵房,出泵管住宅内部走管,而住宅内部管线维护和保养则要容易多,对小区总体管线综合没有影响。高层住宅区要设集中泵房,可以建议建筑专业把高层住宅下室连通。
综合以上所述,给水泵房设置给排水设计中是相当重要一个环节,一般建筑方案阶段,给排水专业就应该参与进来,结合建筑方案提出给水泵房设置各种可能性,设计不断深入,结合当自来水公司实际情况,项目运转周期,与建筑专业协调,共同设计出一个最为经济合理给水泵房。
下面就设置单独泵房和集中泵房两种情况谈一下给水泵房设置中应注意一些问题:
1单独泵房设置
单幢建筑物中,泵房一般设最下层,这是最经济设置方式,管线短,对总体影响小。水泵质量良莠不齐,泵房噪音影响居民生活质量纠纷和投诉越来越多。为此,上海市《住宅设计标准》(DGJ08-20-2001)第6.1.7条规定:水泵房不应设住宅建筑内。这条规定从根本上解决了噪音扰民问题,实际操作过程中碰到了一些问题。
(1)比如商住楼,下面几层是商场,上面是住宅,建筑物内部设置单独泵房,噪音对住宅影响不大。晚间商场关门,泵房噪音隔了几层商场后对上面住宅影响已经很小了。这种情况下,泵房设建筑物内可行。
(2)比如高层住宅,生活泵出水压力很大,
水泵房设置有三种情况:
一是水泵房单独设面上,考虑到管线维护及安全,出泵管一般设管沟内;
二是水泵房设面下,与住宅下室连通,但不正对着住宅;
三是水泵房设住宅建筑内,但生活泵选用放水池中不锈钢潜水给水泵,或是选用不锈钢无声管道泵。上述三种方法都有效避免了噪音对住宅影响,但各自都存一些不足第一种方法,即水泵房单独设面上。这对建筑总体布局有较大影响。
首先,要专门选一块方设水泵房。其次,要有足够管位设置管沟。再次,也是比较重要一点是增加了投资。
第二种方法,即泵房设面下,与住宅下室连通,但不正对着住宅。这种方法相第一种方法来说,下室是连通,出泵管下室就可以走掉,而不必设管沟,但下泵房投资要大于上泵房。另外,水泵房下室区域凸出一块,给总图管线综合带来一定麻烦。
第三种方法,即生活泵选用放水池中不锈钢潜水给水泵,或是选用不锈钢无声管道泵。这种方法从根本上改善了噪音源。若是采用放水池中不锈钢潜水给水泵,还节省了泵房面积,这是最为经济一种泵房设置方法。这种水泵一次性投资较大,若是采用放水池中不锈钢潜水给水泵,万一设备维修话,停水影响范围较大。此外,第三种方法还与上海市《住宅设计标准》(DGJ08-20-2001)第6.1.7条规定相抵触。建议该条规定中“不应”改为“不宜”,条文说明中增加对设住宅建筑内泵房噪音标准。
2集中泵房设置
有多幢建筑物块中,每幢建筑物都设泵房,增加了大量投资,设备维护管理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很不经济。
这种情况下,一般考虑设集中泵房,集中泵房设置可参考上海市《民用建筑水灭火系统设计规程》(DGJ08-94-2001)第6.5.3条相关规定:泵房供水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50m,泵房出水压力平时不应大于0.45MPa。实际设计中,应每个块不同情况灵活运用。
(1)比如一个厂区块,红线范围内有若干幢多层厂房,多层宿舍楼,多层办公楼。这种情况下采用集中泵房就比较经济,满足供水服务半径不大于150m前提下,厂区负荷中心适当位置上,可以设一座集中泵房。考虑到厂区一般占面积较大,采用设建筑物外单幢集中泵房较为合理。
(2)比如一个多层或小高层住宅区,可以开发商对楼盘不同开发期限,结合楼层高度以及蓄水池大小设一座或多座集中泵房。住宅区户数较多,给水泵房内贮水池占面积相对较大。一个住宅小区来说,把集中泵房。设商住楼下层或是下车库内比建筑物外设单幢集中泵房更为经济。上海市《住宅设计标准》(DGJ08-20-2001)第10.0.19条规定:给水泵房内不应有污水管穿越。《二次供水设施卫生规范》(GBl7051-1997)第5.5条规定:蓄水池周围10m以内不有渗水坑和堆放垃圾等污染物。水箱周围2m内不应有污水管线及污染物。这些条件,设下室集中泵房可利用有效面积相当有限。一般来说,下车库设集中泵房更为合理,车库内柱距大,剪力墙少,泵房周围污水管线少,集中泵房可利用面大。
(3)比如一个高层住宅区,相邻建筑下室不连通,那么就不宜设集中泵房,高层住宅泵房出水压力一般大于0.45MPa,集中泵房泵后管设管沟内,对小区总体管线综合影响很大,大范围使用管沟,还极大降低了小区品质。集中泵房泵后管埋覆土内,不利于管线维护和保养。就拿上海区来说,住宅内给水管线,产权属于开发商,住宅外给水管线,产权属于自来水公司,而自来水公司多年运营积累下来经验,对总体管线设置有一套自己行业标准,下室不连通情况下,设集中泵房不可取。相邻建筑下室连通,那么就可以设集中泵房,出泵管住宅内部走管,而住宅内部管线维护和保养则要容易多,对小区总体管线综合没有影响。高层住宅区要设集中泵房,可以建议建筑专业把高层住宅下室连通。
综合以上所述,给水泵房设置给排水设计中是相当重要一个环节,一般建筑方案阶段,给排水专业就应该参与进来,结合建筑方案提出给水泵房设置各种可能性,设计不断深入,结合当自来水公司实际情况,项目运转周期,与建筑专业协调,共同设计出一个最为经济合理给水泵房。
提交
查看更多评论
其他资讯
S7-200PLC基础教程
如何实现将无线传感器网络升级到ZigBeePRO
详解物联网
物联网技术发展的思考
物联网发展及其应用